深山里的四川外事人(二)
【编辑日期: 2025-03-06】
【来源: 省外事办】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作为省委外办新招录的选调生,2024年8月,韩蕾带着组织的嘱托和满腔热忱,来到平武县石人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村,从外事工作到基层服务,半年以来的驻村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含义。
从外事工作无缝衔接投入驻村帮扶工作一线,无论是地域上、工作内容上甚至是语言上都是全新的挑战。韩蕾回忆说:“记得第一次在电话上为脱贫户讲解务工政策时,我用普通话与村民交流,对方误以为我是诈骗分子,直接挂断了电话。那一刻,我既尴尬又无奈,但也深刻意识到,要想真正融入这里,必须过好语言关、生活关,更重要的是,要用真心打开村民的心门。”这些对性格乐观开朗的韩蕾来说并不困难,她主动走进每一户村民的生活,深入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驻村的半年很短,但刻画的印记很深。当她得知95岁高龄的偏瘫老人安自英轮椅坏损,第一时间申请了残疾等级上门认定,并争取了一台新轮椅;当她了解到因车祸致残的邓磊因医保未备案无法享有购药折扣,多次向医保局了解政策,帮助其进行医保备案;当她在遇到江苏务工回来奔丧的唐怀凤因户口问题导致娃娃无法上学时,带着她问询不动产登记中心、镇村及派出所,努力为她寻找迁户的解决方案;当她得知被拖欠14年工资的农民工彭应富输掉官司时,积极帮助其了解免费帮农民工打官司的法律援助,并持续跟踪欠款追讨进展。此外,韩蕾还为不会用手机的安绍前联系厂家维修热水器,为有务工能力的邓光跃找活路,为赵乐先卖土鸡,为独居老人曾先秀打院坝,为瘫痪的吕绍强伐木备冬……在一次次走村入户、纾困解难中,韩蕾深深体会到,只有急村民之所急,解村民之所难,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我为村民付出的每一份努力,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份信任和情谊,是我驻村工作最大的收获,也是我前行的动力。”
然而,驻村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劝说地质灾害点上的易地搬迁困难户、为村民做社保认证时遇到癫痫突发的老人、防汛期间全月无休彻夜值守……这些挑战让韩蕾深刻体会到驻村工作的不易。但最让她感到棘手的,还是村委会会议室的修建问题。石人村只有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会议室,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等活动难以高质量开展。修建一个便捷的会议室,成了村民共同的期盼。利用闲置仓库改建会议室的提议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但村内经费十分有限。为了省下清洁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动手,将堆积杂物的仓库打扫干净;为了减少中间差价,安文书开着小三轮到市场采购水泥石沙;为了省下人工费,年近六旬的刘书记亲自爬上房顶拆除挡板。即便如此,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就在一筹莫展之际,韩蕾想到了自己的“娘家”——省委外办,通过办领导的关心重视,积极筹措资金解决了修建会议室的燃眉之急。“当时办领导到村里调研时指出有困难找组织,让我鼓足了勇气。感谢办里的大力支持,这笔帮扶资金不仅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克服困难、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总结半年的驻村工作,韩蕾感慨:“作为一名外事工作者,很少有机会深入乡村长时间开展工作,驻村帮扶让我有机会破圈接地,切身感受到乡村的脉搏和蓬勃的生命力。未来,我将深入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带着这份泥土的气息,把中国乡村的别样魅力带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