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动态  >  侨务要闻
分享到: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回“故乡”四川参加2015“海科会”

【编辑日期: 2015-09-24

【来源: 省外事侨务办】

丁肇中在采访过程中

 

 丁肇中接受中央和省级媒体联合采访

 

  923号上午11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成都香格里拉酒店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此番来蓉,是丁肇中首次应邀参加“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简称“海科会”),也是他时隔25年后与成都的又一次亲密接触。这位在华人中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畅谈了他与四川的情缘,也就AMS项目的最新进展、科技人才的相关话题做了简要的谈论。 

  脚蹬一双磨痕明显的旧皮鞋,简单的白衬衣、黑西装打扮,除了一只手表,再难从丁肇中的身上看到多余的饰物。年过七旬的他依旧步履稳健、精神矍铄,落座后的第一句话便是:“用什么话?用普通话还是用四川话?”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日照,但他却在四川长大,小时候在重庆上过小学。谈论起去年回重庆的经历,他不忘调侃自己幼时的“烂”成绩:“他们答应不把我小时候的成绩单拿出来我才去的”,一句话逗得在场记者哄然大笑。“假使有人问我家乡是在什么地方的话,在中国我最熟悉的就是四川”,丁肇中认为,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故乡。 

  采访现场,丁肇中简单介绍了其领导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AMS计划的最新进展:现在找到的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和暗物质存在的理论是符合的,这并不能证明暗物质已经找到了,要证明暗物质的存在,可能还要5~10年的时间。丁肇中的实验是在离地面420公里的空间站上寻找暗物质,而在四川锦屏山地面以下2400米处,则建立了世界上最深的实验室,同样用于监测暗物质的出现。对此,丁肇中给予了赞赏和支持:“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非常重要。用不同的方法寻找暗物质,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丁肇中还高度肯定了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的作用。他举例说,100多年前,最基本的物理学是发现X光、发现电子,到了30年代以后,X光和电子慢慢用在医学上;在30年代的时候,最基本的科学就是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现在用在网络、手机;40年代,最尖端的科学就是原子核物理,现在用在国防上、能源上。“所以,假使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也没有技术转化的可能。” 

  “海科会”的目的之一便是招才引智,促进人才、项目与资本的最佳结合。丁肇中现场也谈论了人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科学永远是向前走的,从发现到应用通常是二三十年,一经应用,就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最主要的。科学上的事情不能用投票来决定,必须找到一两个人,他能想别人想不出之事,做别人不敢做之事。这样的人,才能增加人类知识。” 

  采访中,丁肇中多次提到“好奇心”一词,他说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物理学研究,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每天早上78点到实验室,看看数据,想想可能出错的地方。中午由秘书帮忙拿饭,下午5点开会讨论空间站的事情,晚上89点回家。“我不聪明,但我很专心”,丁肇中说,“从事我这样的工作,一定要认为这是你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网站分析| 网站声明| 邮箱登陆

    联系地址:成都市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联系电话:028—84356776   传真:028—84356784、84356789  

    版权所有:中共四川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外事办公室、四川省港澳事务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4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0627号备案序号:蜀ICP备15005409号-3
    站长统计